在斯大林的统治下,苏联的特权阶层逐渐崛起,成为国家机器中的一支庞大且不可忽视的力量。斯大林的女儿,斯维特兰娜·阿利卢耶娃,在她的回忆录《一年的时光》中深入描绘了当时苏联高级领导人日常生活的奢华景象。她提到天胜资产,“伏罗希洛夫、米高扬、莫洛托夫等高级领导的住所常常布置得如同宫殿,豪华的地毯、闪耀的高加索金银餐具和珍贵瓷器装饰着每一个房间。这些住所几乎堪比宫殿,配有精心修整的花园、温室、马厩等,所有的奢华都由国家的财政提供。”即便在上世纪30年代初,当苏联正遭遇一场严酷的饥荒,数百万无辜百姓死于饥饿时,权贵阶层依旧过着不愁吃穿的优渥生活。
俄罗斯历史档案中的文件进一步揭示了这一现象。1932年,苏共中央秘书处的开支情况由苏共“中央委员会秘书处第六科科长杰缅季耶夫”所记载。他提到,秘书处的烟草开支每月达到13000到14000支,而斯大林及其秘书处的工作人员每月分别配有5000到6000支烟草。除此之外,六位助手和顾问每人每月可以分得750支,总数为4500支,而其他一些高官每人每月则有500支的分配。食堂的开销也高达66088卢布,为领导们提供优质的餐食,甚至为书记处和会议大厅准备了专门的夹肉面包。除去这些物质上的享受,特权阶层还享有优越的医疗、教育等资源,这种特殊的待遇直到赫鲁晓夫时代才开始遭到一定的制约。
展开剩余77%赫鲁晓夫上台后,对斯大林时代的干部制度进行了大胆的改革。他废除了长期以来的终身制和任命制,决定通过更频繁的干部更替来避免权力过度集中。苏共二十二大决定,将干部更替制度调整为每年都有大量的领导职务轮换,避免出现长期稳固的权力阶层。然而,赫鲁晓夫的这一改革却带来了新的危机。由于干部任期缩短,许多人开始采取短期的利益导向,做出不负责任且功利性的决策。此外,这种频繁的更替让高层领导感到极大的不安,形成了一种持续的不稳定性。正是这种不安和对权力的不确定性,使得赫鲁晓夫的改革遭到许多高层的反对天胜资产,最终导致他被迫下台。
勃列日涅夫继任后,作为特权阶层的代表,他迅速调整了赫鲁晓夫的改革,恢复了斯大林时代的特权制度。他甚至引用苏斯洛夫的名言,强调“干部稳定是成功的关键”。1966年,苏共二十三大对赫鲁晓夫时代的改革做出调整,开始减少干部的流动性,恢复了终身制。到了二十五大时,连任的中央委员高达90%,一些人甚至连任了25年之久。这种终身制为特权阶层的巩固和稳定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,同时也将这个小圈子的影响力不断扩大。
需要注意的是,虽然特权阶层人数增加,但绝大多数成员并非来自普通民众,而是通过内部流动、轮换进入领导层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到了1970年代至1980年代,苏联高层几乎停止了从普通阶层汲取新鲜血液。特权阶层的成员逐渐形成了一个封闭的小圈子天胜资产,绝大部分成员来自他们的家族或同类人群。这一现象持续存在,直至苏联的解体。
叶利钦曾回忆起自己第一次看到位于莫斯科河畔的别墅时的震撼。他形容这座别墅四周被郁郁葱葱的绿树环绕,建筑宏伟,内饰考究。每个房间都配备了最新的警报系统和保安,甚至像他这样的苏共核心备选成员,都能享受三名厨师、三名侍者、一个清洁工和一名园艺师的随行服务。别墅内有着豪华的接待厅,50平方米的空间内,配有精美的壁炉、大理石雕塑和橡木地板,华丽的地毯和家具极尽奢华。更让叶利钦惊讶的是,这样的一座宅邸竟然有数个宽敞的房间,每个房间都配有最先进的彩色电视。更别提那带顶的透明凉亭和配有台球桌的电影院了。即便是刚搬到莫斯科的叶利钦一家,也被这座奢华的宅邸震撼到了。
此外,苏联的特权阶层还享受着无与伦比的医疗待遇。叶利钦进一步描述了别墅内医疗设施的现代化程度。他提到,“医疗环境堪比世界顶级医院,设备都是国际最新的技术。病房的装饰犹如一座宫殿,茶具精美、玻璃餐具华丽,地毯和吊灯都十分高雅,给人一种尊贵的感觉。”这些独特的待遇使得特权阶层与普通民众之间的鸿沟越来越大。
随着特权阶层逐步巩固其地位,他们也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社交圈,这个圈子中的成员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,甚至形成了代际相传的关系网。很多特权阶层的子女,凭借家族背景,轻松进入了国内顶尖的学府,例如国际关系学院。毕业后,他们通常会被派往国外深造,回国后便顺利进入政府或重要职位,稳步进入特权阶层。这样一来,特权阶层便逐渐成为了一个世袭的、封闭的小圈子。
在苏联这样一个高度集中的社会结构中,理论上,社会中不同层级的竞争是必然的,且有其正常的社会意义。优秀的个体因为其能力和贡献得到相应的晋升和回报,从而推动社会进步。然而,在苏联,这一机制被扭曲,缺乏公平的竞争环境,许多才俊和有潜力的人无法脱颖而出,社会结构逐渐僵化。特权阶层逐渐忽视国家的整体利益,转而只顾及个人的利益,最终导致了苏联社会的衰败和崩溃。
发布于:天津市顶级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